“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”。伴随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,“三农”工作重心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策划规划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,农业农村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。通过这几年的发展,全国各地对乡村振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我国乡村振兴已经有了形成了几种发展模式。
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。
成都大邑的“稻香渔村”就是以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优秀案例。
“稻香渔歌”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川西林盘田园综合体的首次实践,它从艺术上唤醒乡土,激活乡村,农商文旅体在稻乡渔歌产生了交叠,共同构成了稻乡渔歌的文化内涵。形成集农业观光、民俗体验、乡村美食、田园艺术教育、亲子娱乐、风情客栈、休闲农场等农商文旅体多种功能于一体,成为现代化的农业精品公园社区。
1、美学丰富乡村内涵
新派田园场景以自然肌理为本底,形成“茂林修竹、美田弥望”的大地景观;慢行观光栈道和乡村绿道,在田园中延伸;川西林盘、农家小院、小桥流水,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画卷。打造稻田迷宫、田间瞭望塔、稻草人、膳食博物馆、曲水流觞乡村美食体验中心等一系列构思精巧的文旅产业链,完美展现祥和村农耕文化、民俗文化、方言文化、美食文化。
2、农业赋能乡村产业
通过实践综合种养鱼稻共生增产增效新技术,鱼类亩产增加4倍;建设智慧农业体系,以水肥一体化系统、生物补光系统、计算机及物联网控制系统、微型气象站系统等科技手段促进产业提质增效。深挖农耕文化,由农业生产文化延展并融合休闲娱乐、研学教育、科普拓展、康体养生等业态,基于生产场景,增加游客的参与感。
3、共生经济推动相融
大力发展共生经济,打造产业链共生平台。种养共生与中国农科院合作,建设3000亩稻鱼稻鸭稻果共生、有机黑稻种植等种养试验田,成为独具祥和村特色的“共生经济”符号。产业共生 打造集“林盘+绿道+民宿+乡村美味+农创+文创+康养”于一体“稻田鱼歌”综合体,深入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。社企共生采取“合作社+公司+职业经理人”模式进行规模化种植,成立合作社,流转农用地,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特色民宿聚落。
4、共议共治共建共享
激发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事务,构建社区“生活共同体”。共促良序善治管理、共享优质服务、共护美好家园。
“三融合”发展模式。
“三融合”发展模式以浙江德清为代表。
近年来,浙江德清立足实际,根据乡村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特点,探索独具特色的“融合发展德清模式”,包含“产业融合”、“产村融合”和“城乡融合”等三个层次。即:通过绿色化转型、数字化提升,拉长特色产业链,实现“产业融合”;通过以产兴村、以村促产,破解产业升级、村庄经营难题,实现“产村融合”;通过改革破壁垒、服务一体化,推动城乡互促共进,实现“城乡融合”。
1、突出旅游经济发展
依托名山、湿地、古镇等自然资源,充分发挥集体自然风光、民俗风情、农业产业、地理位置等优势,结合美丽乡村建设,大力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。积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等休闲观光农业、休闲旅游、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。
2、突出资源要素配置
紧紧围绕“富民强村”这一核心,有效整合资金、土地、人力等要素资源。2015年起,德清县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为契机,全面激活农村产权收益;同时,充分发挥乡贤参事会“优化资源配置,凝聚人心人力”的作用。
3、引进数字技术赋能
将数字技术与乡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不断催生新业态、新动能。如,推动生产智能转型,推动业态“链上嫁接”。此外,还通过数字技术打造可视化治理体系,构建“数字乡村一张图”。
产业振兴“抱团发展”模式。
产业振兴“抱团发展”模式以辽宁盘锦的发展为例。
近些年,盘锦市以建设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园为突破口,把建设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,将盘锦市打造成了一个产业振兴的平台载体,变投入为产出,走出乡村建设示范、产业振兴输出的“盘锦模式”。
1、打造生态品牌
该市农业特色鲜明,充分发挥区域优势,按照“打生态牌、走精品路,实施产业化经营”的发展思路,大力发展水稻、河蟹、棚菜、鸭子特色生态农业。
2、打造特色产业
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,扶持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。盘锦鸭子、盘锦大米、盘锦河蟹、盘锦棚菜等农业特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。形成了“市场牵龙头、龙头带基地、基地连农户”的产业化经营格局。目前,盘锦成为北方最大的粮食、河蟹专业市场。
3、打造“休闲旅游+农业”
依托农村田园风光、乡土文化等资源,采取政府推动、社会参与、市场运作的办法,发展集种植养殖、农事体验、休闲观光、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,把种庄稼变为“种风景”,实现农区变景区,田园变公园,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型休闲农业转型。
4、打造高科技“5G”农业
借助5G+AI精准种植养殖、5G+无人机植保、人工智能病虫害智能诊断,提高农业生产水平,打造高效农业。
全产业链模式。
成都市崇州围绕打造“水稻+”产业链,形成农商文旅跨界融合发展模式。围绕种植一棵稻(水稻种植优化),做精一粒米(水稻精深加工),做旺一个家(稻乡田园生活),最终落实一个梦(乡村振兴大计,美丽乡愁梦想)展开。
1、水稻种植优化
通过与高校及社会水稻科研机构合作,共同开发、科研育种,以优化种子筛选培育;结合农业科技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;与农民建立合作模式,通过培训、引导建立职业农民培养科学种植方式,在区域内布局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点以建立就地服务体系,建立烘储物流体系等产业路径以强化种植环节。
2、水稻精深加工
建立水稻粗加工、精深科技加工产品体系及水稻周边加工产品体系;建立一套从餐桌到田间的质量可追溯系统以保障产品品质;建立品质大米标准体系。
3、建设大数据运营平台
与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项目运营商—北京奥科美公司合作,建设“天府好米”大数据运营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