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升级,乡村旅游从单一的观光模式逐渐转化成为一种休闲度假生活方式,乡村旅游慢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。
沉浸式体验理论,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,它是指人们在进行日常活动时,将所有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情景中,甚至最高阶段达到一种“忘我”的境界。
沉浸式体验,是一种“幻觉”,又不是“幻觉”,它是通过人们的五官形成“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嗅觉、味觉”综合感知信息,进而获得不同理解,达到“沉浸式体验”。例如,我们在电影院中更容易随着电影情节,或哭或笑;我们在国家大剧院中更容易随着古典音乐,冥想沉淀;我们在主题农庄中更容易感受淳朴的乡野风情,自然成趣。
在特定空间内,运用声、光、电、花、草木等元素,营造出一种有别于现实的场景,使参与者融入其中,并引起共鸣,这是当下很多“主题”打造的关键。主题民宿、主题集市、主题农庄、主题节庆等等,从举办方来说,是整合多方资源形成的特色优势;从参与者(用户)角度来说,就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。
1、沉浸式耕作体验
在农事体验项目中,沉浸式耕作体验是最常见的,也是最易打造的。如在休闲农庄的稻田麦地,让游客们体验水稻种植、小麦收割的耕作体验,或者以此进行趣味性的耕作比赛,既能让大家认识自然,回归原野,又能知晓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的艰辛。现在一些研学基地和康养农庄,常见此类场景。
2、沉浸式景观体验
对于沉浸式景观体验,不是“走马观花”似的打造一些特色景观,而是需要将景观与科技智能相融合,营造出的人景互动的场景体验。例如,随音乐翩翩起舞的喷泉、互动灯亮的景观墙、听声识人的花朵路灯等等。
3、沉浸式住宿体验
对于住宿体验,是从民宿主题、主人文化等方面进行设施和服务的完善,它不是某一农户,某一服务的体现,而是整个社区联合,整个资源统筹,整套服务供给。例如,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特色民宿“洋家乐”。它通过全民参与、全村建设、全镇服务、全局规划、全渠道宣传推广,不仅形成饮食、游玩、住宿等于一体的旅游生态体系,还打造出一条休闲、度假、观光等的特色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品牌体系。
4、沉浸式手工体验
沉浸式的手工体验不应是简单的手工项目制作,而是在一定空间运用特定设施、资源,结合场景,形成的手工艺品制作体验。例如,日本mokumoku农场以伊贺猪肉、农场蔬果为原料,为游客们设立多个不同的DIY手工制作室,手工香肠、手工面包、手工牛奶等等。
5、沉浸式演艺体验
乡村演艺包括乡村大舞台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,也包括乡村沉浸式演出。 乡村剧场作为活力空间和文化载体,可以很好的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。
如今的乡村剧场不仅仅有戏剧表演、舞台表演、民俗活动,还涉足各个领域,包括当代的艺术。而乡村“剧场”舞台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一个表演场地,它可以成为一处休憩场所,也可以成为一个地标景观,设计的风格更是极具创意,它们有的以天地为舞台,有的以自然为舞台,有的以场景为舞台……
打造乡村旅游“浸入式”体验,要在过去吃农家饭、住农家屋、看民俗表演等浅层次开发的基础上,全面盘活和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潜能,加大对乡村非传统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。以传统村落为例,可对犁田、插秧苗、打稻谷、编草鞋等原汁原味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传统农耕文明旅游开发;对农业生产中的浇灌、施肥、收割、养殖等活动进行包装编排,开发出兼具娱乐性、教育性、参与性的旅游产品,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农业、林业、养殖业等资源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。从而多方面立体化发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价值。
同时,兼顾部分游客的个性化旅游需求,让游客从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参与者”,深度体验乡村慢生活,增强游客体验感,以“深”游促“慢”游,从而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