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心村:是指农村常住人口大量减少,导致村庄内部大量房屋和土地闲置的现象。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点用地不能合理、有效地利用,新建住宅主要集中在村庄外围,而内部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,形成了“内空外扩”的用地状况。
城乡二元结构与单向城镇化是导致现阶段中国乡村衰败的重要因素。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并没有被打破。几十年来,对农民的就业限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,尽管很多农民已经进城就业几十年,依然被贴上“农民工”身份标签,导致了农民工“既融不进城市,也回不了乡村”的尴尬境地。
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,城乡关系又走入了另一极端倾,即单向城镇化。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城镇化政策导向,导致乡村人才、资金、土地指标、资源与信息向城市集中,像一个无形的“抽水机”,把乡村的各类优质资源远远不断抽送到城市。直接导致的是乡村价值失位,传统乡村民俗文化被漠视,农村独有的社会结构被消解。
“空心村”是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,与之相对应的,还有飞快发展的城市变得拥挤了,因此有了“城市病”。“空心村”是阶段性的,美西方大都经历了这个过程,只是后来的逆城镇化又填充了“空心村”,且缓解了“城市病”。
对于乡村振兴,单纯靠农村人、农业经济一定是行不通的。现阶段的中国农村一没人才;二没现代科学技术;三没资金。乡村振兴必须要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参与,未来的中国乡村一定是新乡村、新乡民、新产业、新生活。
如此说来,空心村不是负担,而是资源,原住民不是累赘,而是乡村原生活基因的携带者、原生态和原风景基底的守护者。乡村振兴是离不开农民。另一方面,城市病创造了一种乡村生活市场需求,这个需求就是乡创和乡居,而空心村作为一种资源恰恰对应着这种市场需求。空心村和城市病就是一对与生俱来、与时俱进的孪生兄弟,且是相辅相成的,空心村和城市病相互之间就是革除病灶一剂良药。
总之,空心村与城市病产生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,是城镇化相伴而生的产物,必将在逆城镇化浪潮中协同解决,这就需要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,这就是城乡融合。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,乡村旅游则是城乡融合有效路径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