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喀斯特山区,石漠化曾是生态顽疾,如今却成了绿色经济的起点。作为专注乡村发展的设计团队,近年来遇到了不少石漠化地区的项目,于是我们深入贵州、广西、云南等石漠化核心区,探索整理出了以下3个国家级治理案例的“生态+产业+景观”的可持续模式。在为我们提供借鉴的同时,或许能为您的项目带来灵感。
案例1:贵州毕节——从“石山秃岭”到“花椒经济”
关键词:立体修复 · 产业赋能
毕节曾因石漠化被称为“贵州之殇”,我们参与设计的织金县项目,通过三步实现逆转:
岩缝生绿:在裸露岩缝中种植耐旱灌木火棘、经济树种花椒,搭配坡改梯工程固土。
林草共生:上层花椒林+下层皇竹草(饲草),既保持水土,又为养殖业提供饲料。
景观变现:打造“花椒观光园”,春季赏花、秋季采果,带动乡村旅游。
成效:植被覆盖率提升至65%,每亩花椒年收益超5000元。
设计启示:石漠化治理需“软硬兼施”——工程固土是基础,产业景观化才是可持续关键。
案例2:广西果化——峰丛洼地里的“金银花海”
关键词:立体种植 · 水资源调控
面对桂林平果县“九分石头一分土”的困境,我们联合当地创新“分层利用”模式:
山顶:种植深根耐旱的任豆树,锁住水土。
山腰:梯田式栽种金银花(药用经济作物),花开时形成紫色花海景观。
山脚:利用地头水柜灌溉,发展火龙果种植,红绿相间的田园成网红打卡点。
成效:石漠化面积减少40%,金银花产业链年产值破亿。
设计启示:石漠化地区的景观设计,必须“向空间要效益”——垂直分层,一山多用!
案例3:云南西畴——“六子登科”让石头缝里长森林
关键词:系统治理 · 社区参与
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,曾深受石漠化困扰,全县99.9%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,裸露、半裸露喀斯特地貌占75.4%,水土流失严重,生态脆弱,是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。多年来,西畴县秉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理念,干部群众齐心治石漠、兴产业、谋发展,探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“六子登科”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,闯出一条深度石漠化地区脱贫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新路。
生态修复:山顶封育原生林(云南松),山腰种植核桃+油茶经济林。
景观融合:梯田肌理保留农耕文化,搭配观光步道和观景平台。
社区共建:引导村民参与管护,房前屋后建“微果园”“微菜园”。
成效:森林覆盖率翻倍,成为全国生态扶贫样板区。
设计启示:成功的乡村景观,一定是“生态颜值”与“村民钱包”的双赢!
这些案例告诉我们,石漠化治理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技术课题,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艺术。它们用实践验证了三个核心原则:
1.因地制宜的智慧——没有“万能模板”,只有对土地最深的理解;
2.生态与经济的平衡——让每一株植物都承载修复与产出的双重使命;
3.时间沉淀的力量——最快的方案往往不是最优解,尊重自然演替规律才是关键。
虽然我们无法直接参与每个项目,但随着乡村建设的推进,日后必定会遇到更多这样的生态治理项目,这些凝结了无数实践者心血的案例,值得我们每一位关注乡村发展的同行者深思。